基于传统文化意识的艺术审美


文/李净弘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4-04

艺术首先是美的呈现。那么什么是美呢?这个定义还有些困难。美学对美的定义是:当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简单说,就是我喜欢就是美。我国西部人以前常说“油泼面里头多放点葱花,吃起来美太太”,“美太太”是是美的不得了的意思,高兴的不得了的意思。另外,美学还提出一个发展的美学观点,由于人的需要随时间地点在变化,所以美的概念是动态的,美的外延也是不确定的。换句话说就是,现在再吃油泼面再放再多的葱花,吃起来也不是“美太太”了,因为吃面已经不是需求。

艺术之美也是一样。但是艺术因为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所以相对来说,一些价值观是稳定的公认的,比如崇高,比如奉献,比如真诚,比如宽容,比如和谐等等。所以在最高艺术欣赏层面上,艺术作品的高度是得到公认的,比如梵高、毕加索,比如坦桑尼亚的木雕,比如我国的黄宾虹、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虽然艺术风格各异,题材不同,但是艺者近乎道,天下大道是相通的。

既然美学是一个阶段性的概念,那么一件事物对于同一个人来说,不同时间段美丑是不确定的。同一个时代,同一件事物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美丑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各国的审美与文化习惯息息相关。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段子,说中国人和非洲原始部落贝拉尔族的人在激烈地讨论亲人去世后怎么安排的问题,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中国人说如果我们的亲人去世了,我们当然要尽快让他入土为安,并在他的嘴里放置玉蝉,期盼亲人在地下睡一觉之后,像蝉一样从土里出来,早点投胎转世等等。贝拉尔人认为,吃掉死者可以让死者在生者体内还生,所以他们说,这怎么能行?如果我们的亲人去世了,我们怎么能忍心让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在野外待着,我们必须把他吃掉,让他进入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从此永远与我们同在,这叫食葬。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看起来匪夷所思,互相都不能理解。同在一个时空下,观念却千差万别。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合理性和以后进一步的发展与融合,只能说,这就是传统文化观念和习惯的不同。

本章的话题,讨论的是各国民众之间介于不同的文化意识,而产生的对艺术作品的专业内涵之外的接受能力。

除了当代艺术之外,我们在欣赏任何一件艺术品的时候,第一个关注的是,这是什么内容。这个内容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对我们对艺术品的认可程度有很大影响。

我曾经在一个小朋友出生的时候,送了她一只颜色鲜艳的青蛙,绿色的背部,浅绿色的腹部,觉得应该很讨人喜欢。后来过了一年,机缘巧合又送了她一只绿色的乌龟,同样是深深浅浅绿色组合,我当时觉得颜色鲜艳的东西对小孩识别颜色很重要,也可以让小孩很愉快。后来小朋友的家长就告诉我,蛤蟆变乌龟,越变越不像话了,你这礼物也真是没谁了。这件事让我耿耿于怀很长时间。这就是传统,不可以触碰的天花板。青蛙有什么不好,乌龟又怎么会那么无辜?如果画一只乌龟送朋友,看来也很可能被人理解成别有用心。再后来,听说日本人比较信奉乌龟,说日本国土是被一只大鳌驮着的,这大鳌如果不开心日本国就会发生地震,所以他们有这样的信仰。我们的汉字“龟”,在日本也有,是“龙”的意思,所以说对乌龟的喜欢是一种变相的对龙的崇拜,忍者神龟在动画片中很受日本大众欢迎。还好有人喜欢,但那是在日本。

琴棋书画是文人四友,所以琴和棋都是古人喜欢的题材,画中常见文人志士抚琴弈棋的场景,竹林七贤、扬州八怪等等,或是仕女抚琴的作品也文气十足,很受欢迎。

琴,禁也,为两块玉相碰发出的悦耳的声音,寓意君子所以克制自禁慎独诸多美德。故而,古琴有九德之说,君子之器,象征正德。甚至古人云,不研究古琴和律学,想悟透《易》学之阴阳学说是不可能的。琴,基于以上七弦十三徽穷天地之变化,总阴阳之气机。正是由于古琴在燮理阴阳方面的功用,所以古人琴棋书画将古琴列为首位,也是必然。

古人说,琴棋书画养心,梅兰竹菊寄情。下面我们说说梅兰竹菊。

梅兰竹菊四条屏是花鸟画中最为多见的题材,是历来世君子的最爱。梅花傲霜盛开,独立呼啸之北风中,领天下之春,剪雪裁冰怒放,视为高洁;兰花空谷幽放,卓尔仙逸,视为世外贤达;竹子虚心有节,筛风弄月,君子谦谦;菊花清雅淡泊,傲霜无畏,犹如世外隐士。这些题材本身的感召力,很符合文人的心境,于是感物言志,每一种题材都有无数诗词吟诵流传,表达情怀。诗书画原本一心,故而相关的书画作品颇多。因为兰花和竹子的造型相对简单,笔墨表达容易重复单调,要画出笔墨简单内涵不简单的兰花和竹子非常不容易,所以有半生画竹一生画兰的说法。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对竹子的性格做了更高的定位,同时也是对自身性情高洁的更高追求。两千年来,古之儒道两种情怀一直影响着文人士大夫,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正是菊花带给人的思考和文人的情怀,秋霜在即,世事维艰,但依然是努力开放,即便马上就是天寒地冻,也是在所不惜,有点愿舍生取义、奋不顾身的概念。时至今日,这几种花卉依然是文人雅室案头最爱。

画梅花的时候,同时画两只喜鹊在枝头,寓意喜上眉梢、喜事临门,文人的高洁一下子就很接地气,梅花就很容易走进了千家万户。竹子也有竹报平安的寓意,这样题款,很接近老百姓的心愿。让老百姓觉得心里很美。

花开富贵是最典型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应该是从唐朝起盛行的审美,与唐朝雍容华贵的皇族审美息息相关。牡丹绘画是大众最喜欢的题材,也是很多大师的最爱,如白石老人画的最多的题材之一就是牡丹,王雪涛继白石之后,又成为小写意牡丹大师级人物。每每题款《大富贵》,藏家开心,艺术家也开心。这是文化的一部分。

还有一些内容上的美。

比如,松柏仙鹤寿桃都是长寿的象征,仙鹤与鹿被喻作福禄,配以寿星青松手捧寿桃,就是福禄寿。猫也有招财猫的形象。鳜鱼谐音为贵,所以画了鳜鱼送朋友也是送富贵,会很受欢迎。

白菜也是老百姓很喜欢的题材,它的寓意是百财。所以忻东旺老师画的一颗白菜,能拍卖几十万甚至更高,够买几十吨白菜的。同样的山水画,题款青山胜境肯定不如鸿运当头、山高水长,福山秀水有受众。

信奉吉祥话是我国各民族的特点。我们的山水画落款都喜欢福山秀水,源远流长,花鸟画题款花开富贵等,一幅葫芦图,上面题款是福禄,钟馗头上画一只蝙蝠,名为福在眼前,石榴象征多子多福等等,这些都是受大众热捧的吉祥话,这些受众基本上是刚刚走上小康或是中层,刚刚开始买字画挂在房间里的人,基本上不谈笔墨审美和气韵生动,就落款这几个字,就可以吸引来不少热捧。白石老人画了无数丝丝绕绕的爬满金色绿色葫芦的藤蔓,每幅价值至少一百万。大家可以随时去北京画院去看看,白石老人的展览长期开放。

我国有属相一说,所以属相也被拟人化地根深蒂固地揉在了每个人的命运中,同样也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进入了艺术领域。在我国,每个属相基本都有一个亿左右的稳定的粉丝群。十二生肖里面,鸡和吉同音,是当之无愧被认为是吉祥的,白石老人的得意弟子李苦禅先生画了很多大吉图。鸡与大象组合,就是吉祥。羊有三阳开泰的寓意。马的题材最多,无论生肖是否是马,马到成功的落款都是最受欢迎的。牛就是牛气冲天,老虎是大福,五福临门等等,猴子与马组合,再加上一只蜜蜂,就是马上封侯。

我发现这样一总结,被我们冠以吉祥名义大量推广的事物还真是一箩筐一箩筐的,估计还有很多落下的。

堪舆学也就是风水学,在我国有多年的历史,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相关的记载,存世有千余种术数典籍。风水学是艺术品销售的最有力说辞。老百姓都比较相信风水,如果大环境不能改变,买一幅山水画如果就能改变风水,那是太方便的事情。有了山水画,也可以靠山吃山,遇水逢源,各种说辞都有。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受道教思想的影响,讲究天人合一,所以对山水的崇拜是根深蒂固的,艺术市场每卖出两幅画,就有一幅是山水画。山的形状画成一个元宝形,水的流向应该往房间里面流。这些都是对艺术品比较表面的解读。更多地倾向于作品的表象意义,而没有进入探讨艺术的层面,更接近一些农家大门口的照壁上的图案。但是老百姓看得好,花花绿绿就好。

多年来被贫穷困顿折磨,让老百姓心里生发了强烈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并将这种渴望寄托在各种事物上,逐渐就形成了习惯和传统,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艺术是位人民服务的,所以,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创作出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是艺术家的使命。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笔墨审美、家国情怀等融入其中,就是最好的艺术作品。

这些吉祥话语包括吉祥画,都是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向往,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越来越轻松愉快,以往所期望的生活已经成为现实,这些吉祥符号就越来越失去存在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就像天天坐在汽车上,对拥有一辆自行车这样的愿望已经没有以往那么渴望一样。另外,随着中西文化交融进程,我国传统文化也不断被西方轻松嘻哈文化冲击,这样靠表面的寓意来提升艺术家市场的现象肯定会被越来越淡化,落款包括图式在内的所有的作品上的信息量,将变得轻松愉快,或庄重典雅,或小资当代,或荒诞搞怪,等等。比如,范曾先生就热衷于创作《老子出关》这类纯文人题材之外,这是永久的不朽的题材,是高深莫测文化内涵的一个表象。这是文化发展的方向,也是艺术发展的方向。

这也是同一时空下,不同意识不同价值观的体现。

从颜色上来看,信奉红色是我国的传统,红色的五星红旗,红色中国结在国际盛典中频频出现,被世界称为中国红。

比如在中国古代,许多宫殿和庙宇的墙壁都是红色的,官吏、官邸、服饰多以大红为主,即所谓“朱门”“朱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五行中的火所对应的颜色就是红色,八卦中的离卦卦象是火,也象征红色。红色运用在绘画中,也会让人觉得精神一震,增添喜庆等等。

 以上都是普世的价值观,属于流行普及一脉。

和平年代这么多年的变化,深层的文化审美趣味不断攀升,也就是说,有那么一部分人,看到花开富贵的牡丹之后,已经没有“美太太”的感觉了。而一些比较励志上进的、闲情逸致的书法作品,如禅茶一味、天道酬勤、厚德载物、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等开始进入文人的书房,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统治者是儒家,但中国古代能读书的人寥寥无几,所以,千百年来统治中国大部分人的,并不是孔子的字字句句,而是人民群众所认可的历史上沉淀下来的文明和精华!当然,儒家文化的优秀内容也是其一部分,而且是大部分。夫教子,子教孙,代代相传;孔融让梨的故事,不知经过了多少代人,到现在仍然是教育幼儿的头号榜样。这就是薪火相传,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屹立不倒的根本支柱!

但是与孔子同时代,以《道德经》经典传世的老子,却是人们相对比较生疏的。当年孔子问道于老子。归来后弟子问老子何如,孔子答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老子相对孔子来说,犹如飞龙在天,而孔子被世人奉为圣人,老子自是非常人。

范曾先生创作过多幅老子出关作品。我想范先生应该是解读了老子的人。能看懂《老子出关图》,并觉得这作品很美的,除了笔墨的审美之外,就一定是深度研究了老子的人,否则,一个白胡子老头子骑着一头牛,有什么好看的?研究《道德经》的人少之又少,研究透的人,更是微乎其微啊。

艺术创作,一定要让大家觉得赏心悦目。不同层面艺术家的创作,可以让不同审美受众群体感受到美。

上面说到笔墨欣赏趣味,我们在别的章节已经做了说明,这里一带而过。对于一件艺术作品,艺术家和一个外行藏家能从画面上解析出的信息是不同的。外行人看的是整体,是题材,是落款的文字信息,是吉祥期望,而在艺术家的眼里,都是组合在一起的零部件。就像一般人看汽车只能是看整体看形状,汽车修理工看到的是汽车喷漆的质量,发动机性能,钢材薄厚工序多少等等。零部件审美,就是笔墨审美,里面的每一个符号,一笔一划,都涵盖了艺术家的修养学识与阅历,也是艺术审美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传统中,有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之说。以书法笔墨入画,对笔墨的单独审美就凸显出来了。成为审美上的一个突破。书画鉴赏家能在一笔一势上了解艺术家的性情。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

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融合与表征。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

文明的结晶。

文化就是这样代代相传的,尽管有时候,文化的来源是荒谬的。比如因为文革期间有人画了倒立的梅花,被人说成讥讽革命要倒霉,红卫兵一哄而上打倒艺术家,甚至引起梅花画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被市场接受。实际上梅兰竹菊中,梅是四君子之首。另外,因为慈禧属羊,为了否定慈禧对晚清的颠覆,有一段时间被传说属羊的不好等等。一个流传一旦成为一种风气,成为一种文化,是一种稳固流传的最好的办法,但是也是一个诟病,让人欲罢不能,像是一阵风,所有人都被动得裹挟其中,如果以不吉祥来诋毁一个事物,效果是最快的。

 这些信仰都算是区域范围的,阶段性的。比如,荷花是很多人喜欢的题材,荷花的寓意是一团和气,同时也因为有周敦颐的《爱莲说》,荷花冰清玉洁亭亭玉立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但是相反日本人就比较忌讳荷花,说荷花是丧花,不吉祥。所以,艺术也在尊重各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求更大的国际化的艺术分享。

习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说,艺术是为群众服务的,号召大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是老百姓。所以艺术家创作要深入生活,多方位了解时代需求,并随时掌握群众意识观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