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邹方臣的名字虽然很早,但真正接触还是去年的事情,交往的时间不长,其为人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既有山东人的豪放,又有南方人的谨细,踏实勤勉、吃苦耐劳都写在了方臣兄那张很有特征的国字脸上。
方臣兄早年学医,后来转到书画领域,这与淄博这块土地不无相关。淄博是齐国的故都,齐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脉不断,名人辈出,齐国名相管仲、晏婴,军事家孙武,文学家左思,农学家贾思勰,唐朝开国元勋房玄龄,清朝文学家蒲松龄、赵执信、王渔洋等都生长于斯。如今,淄博人对书画艺术的热爱又催生出健康繁荣的书画市场,从而使书画艺术走向良性循环。在这种环境下,方臣兄耳濡目染,弃医从艺,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方臣兄虽然很早就在书坛上崭露头角,成为山东书法青年的佼佼者,但书法艺术的更进一步提高应该是在2005年。这一年,他负笈北上,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首届研究生课程班。书法院授课的老师,都是在国内书法领域卓有建树的艺术家和学者,以多年来的艺术实践经验,各自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创作和理论体系;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都是各地的书法精英,艺术观念的互相碰撞往往激起各自创作的火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方臣兄如鱼得水,技法得到进一步锤炼,观念上得到进一步提高,能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来观照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回到淄博后,更进一步的与诸如魏启后、顾亚龙,燕守谷、于明诠等山东名家接触,转益多师,如海绵般汲取对自己有用的养分。
方臣兄于碑于帖都不排斥,于篆于隶于草于行于楷广泛涉猎,对传统表现出最大的尊重并充分汲取其中的营养,对当代人的审美趣味也十分推崇并把它灌注到书法中,有注重用笔细节的严谨,又有强化书法中视觉构成的粗放。在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之间,方臣兄在努力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方臣兄的行草书,以二王筑基,这是书法的康庄大道。与一般人不一样的是,方臣兄在二王的基础上加入了章草笔意。书法史上,王献之认为章草不能宏逸,曾建议王羲之改体,要“极草纵之致”,王献之自己也由此成为了“一笔书”的鼻祖,这在当时是一种创造,但当后人一味地强调草书中的顺势,则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顺而无物”,流于油滑。后人如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等都以章草来纠此弊。关于行草,书法界有两种说法,不涉猎篆隶写不好行草,不涉猎章草写不好行草,方臣兄于此二者均有心得,行草焉有不成之理。
如今,方臣兄又涉猎花鸟画,时间不长,却已初具规模,我曾在其画作中跋道:“此方臣兄旅京入清华美院霍春阳工作室后所作也。学画四月余进境竟如此,徒令经营此道数十载者如坐针毡,汗流浃背矣。方臣兄画作以线胜,得益其近二十载书法之根基。有识者多云,中国画之基础在于书法,信哉此言。”
综观方臣兄的艺术道路,从入展全国各类书法展到荣获山东省第四届泰山文艺奖书法类金奖,从负笈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首期研究生课程班到问学于清华美术学院霍春阳传统绘画工作室,又到担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助教,目前又上调山东省书协并被委以重任,这些都说明,成功终会属于踏实勤勉者。
“踏实就能走远”,愿与方臣兄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