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峰公开课第5期实录丨与画有关之《他系列》(二)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5-04

···

ARTIST • LU XIAOFENG

与画有关之《他系列》(二)

1.jpg

···

ARTIST • LU XIAOFENG

 卢晓峰简介 

卢晓峰1977年生于山东,1999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第一工作室研究生课程班,2006年获山东艺术学院意笔人物画教学研究硕士学位,2010年获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博士学位。现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完成这些作品之后,有一段时间我不敢看它,我经常完成一张画之后就把它扔一边,隔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看。因为刚画完的时候,会觉得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隔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看的话就会更理性一点,站的距离更远一点,这张画和自己的关系要疏远一些,这样它的优点、缺点会更客观地呈现出来。这个系列也是这样,当时画完之后就放那好长时间,里面尝试性的东西有很多,因为之前没有做过,所以就觉得很不满意。因为它和之前画的那些东西,尤其在色调关系上反差太大,觉得很不适应、也不舒服,隔了一段时间再拿出来,发现其实这组画对我的价值来说还挺大的,因为它开启了很多新的可能,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处理这个关系。这样你再画大的创作的时候,无论是色调关系,还是在思维方式上开辟了一个新的可能,胆子会更大一些,逐步的会把那个套路化的东西摆脱掉一些,或者说画起来更自由一点。

我觉得自由是画画非常好的、非常可贵的状态,是很多画家一直在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说起来很容易,但是画起来很难。我自己画画也是一步一步从拘谨、受法约束,提笔一定要想到这笔要怎么画,要按照法度、章法来画,慢慢地把这些东西消化掉,形成一种肌肉记忆或者本能反应,看到什么东西就不用再去考虑怎么画,就觉得这笔自然就那样走,这样画起来会特别自由。

2.jpg

卢晓峰  《他系列之五》  纸本水墨

2016年  尺寸:50cm×70cm

这组画的优点是在色调关系上,包括整个画面对人物形象的观察方式、表现方式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最主要在思想上把一些原来的禁忌打破了,创造了许许多多新的可能。这组画如果让我再画的话,还可以画十几张,还可以摆出更多的新的关系。因为当时有一些好的想法,要画一些大的画,就把这个暂时放下了,可能就不会再去碰它了,但是它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户,在思想、表现方式上更自由的一些可能性。在这组头像画好之后,当时还用小庄做模特画了四张接近全身的像《卡卡西系列》,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往下延伸,把从头像得到的一些启示转嫁到整个全身像里面,画全身像牵扯的问题会更多一点,比单纯一个头像更难一些。所以在里面也做了一些尝试,从头像到全身像、到后面的群像,这个关系一直都在。

比方说在一个头里边我会把上半部分的脸画成重的,下半部分留成白的,当转嫁到整个人身上的时候,我会把腿画成白的,或者整个上半身身躯都画成黑的,或者整个左边画成白的右边是黑的,从上到下不停的有这种明暗变化。这些都给我开启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或者新的可能,再转嫁到群像上来说也是这样,像中国的传统山水,像李成、范宽、王蒙等等,西方的油画像伦勃朗、鲁本斯、凡·戴克都是这样的。尤其是素描草图我们更能看出这种变化,整个大场景里边,这群人有二三十个人,可能十个人整个处在一个亮的里边,另外十个人处在一个暗的里边。这种表现方式都能从一个头像慢慢的放大成一个群像,可能原来从60cm乘40cm会扩大到6m乘4m,甚至60m乘40m的画。人可能由一个头扩展到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人,但是关系其实是一样的,由小见大,把思想里边的一些禁忌打开之后就会一通百通。

3.jpg

卢晓峰  《他系列之六》  纸本水墨

2016年  尺寸:50cm×70cm

记得去年有个展览,我拿了几张头像,当时在展厅里仔细观察了一下,找它的优点、缺点。我无论看自己还是看别人的画,都喜欢分成两个步骤来看,一般都是先看优点,这张画有什么地方值得保留的,有什么地方值得吸收的,在这个基础上看完一遍之后再看一遍,再看一遍就完全站在一个对立的角度来看,然后再找缺点,尤其是对自己的画的时候。在展厅里面对自己的画和在画室里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空间不一样,和你的关系会疏远一些,在展厅里会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更客观的来看这幅画,所以我先看有什么好的地方,再看有哪些不足。画这个系列的时候,还没有整套的展出过,当时看的时候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用笔上不太好,当时太注意色彩和光影的关系,很多用笔不是特别清晰。

中国画的用笔是以写为主,笔笔分明,哪怕不停的积墨、积色,但是积的每一层在用笔上都会起、承、转、合,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很肯定的用笔路径,或者说下笔方式。但是我观察这组画的时候,发现在这点上是有很大不足的。从那之后,我又做过一些用笔的尝试,我记得2016年的冬天,还有几天过年,我当时去一个朋友那里借了几张张志民先生的山水画,他的用笔是特别好的。当时在画室里拿了几张废纸,他的山水也没有什么太明确的形象,主要是练用笔,临了两天,练勾线从起到转,看看和以前的画对比有什么差别。那两天收获特别大,后面又把它放到人物画里面再做调整,在用笔上就会清晰很多,克服了《他系列》里面临的用笔上的一些问题。

微信图片_20180504084342.jpg

卢晓峰  《他系列之七》  纸本水墨

2016年  尺寸:50cm×70cm

在这个系列画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收获,在色彩上对干笔的运用有了新的体会,因为之前用色彩的时候,都是打湿了趁湿画,后来发现伦勃朗把干的和湿的结合起来,头发胡子包括脸上干笔效果特别好,之前是我自己找到了一种表现头发的方法,但是老按着那个方法画就成了套路。所以看到伦勃朗的画觉得可以用干笔试一下,包括在用笔上用了油画笔,油画笔的笔头比较短,毛非常硬,特别适合这种皴,干皴。所以到现在我依然会在干皴的时候用一些油画笔,包括刷子,好的工具只要能打造你想要的效果就可以不择手段的使用。这组画里面也用了好多干的油画笔的笔触,特别头发上,干湿放在一起,对比效果特别好,黄宾虹曾经说过“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就是这个意思。

5.jpg

卢晓峰  《他系列之八》  纸本水墨

2016年  尺寸:50cm×70cm

上面讲的就是这个系列的画,从它的开始产生到在画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体会,最大体会是画画可以更加自由一点。其实不止这个系列,特别从年前到现在,对于自由的认识或者自然的认识又深化了一层,我觉得随你怎么画,把规律性的东西把握好了,怎么画都可以画出好画。而且你画的越自由想的越少,可能会有意外的惊喜,尤其是有人来分析你的画的时候,他会发现有很多无法用规律性或程式性去概括的东西。我自己看画的体会,看这些大师的作品,有一点让你很绝望的,就是找不到套路、找不到规律,好学的东西都是有规律的,但是难学的东西都是没有规律的,你找不到它的规律,你刚找到这一张关系可以这样处理,结果到下一张完全颠覆了,这个让人很困惑,也会很痛苦,但会让你由衷地敬佩,会更加去喜欢这个人的画。我觉得这一点是特别难的,每一个画家经历过那个阶段之后可能都能认识到这一点,或者说慢慢地能做到这点。最近三个月左右,自己对于绘画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更加自由一点,包袱更少一点,少去想一些东西而去多做,可能有一些你只要功夫下到了,它自然而然就会出来了。

6.jpg

卢晓峰  《他系列之九》  纸本水墨

2016年  尺寸:50cm×70cm

后边可能还会做一些尝试,因为每年都会定期的画一些小画,这些小画都是针对某一个问题去做的,有时候可能是针对色调、颜色,有时候针对用笔,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的,我觉得自己这种行为方式我非常珍惜,觉得它是一种很有效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方式。所以呢,也希望自己以后能够不停地对绘画有新的认识和新的尝试来和大家继续分享。今天我要说的就这些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