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创作之一己拙见


文/房玉宾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6-01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多年来的创作实践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艺术一旦离开火热的生活这一丰富的源泉,创作定然会虚假、会枯竭,艺术的发展也一定会停滞。所以,只有以真诚的情怀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实践,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艺术积淀、用心感悟,才能获得真实的创作素材和艺术灵感,才能激发最诚挚的创作热情,最终的作品才能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绘画创作绝不仅是一种技术行为,历代各个门类的艺术家的优秀作品都是倾注了作者深厚感情的,古今中外的杰作名画也多赖其作品的真情实感而千古闪光。艺术不是表达科学知识,而是表达感情,拿感情来打动人。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画家要具有激动的感情,对所处时代的生活及发生的事件敏感而积极地作出反映。我们画家的眼睛要比普通人的眼睛更敏锐、更集中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在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事物当中发现其中深刻的含义、新鲜的内容和美的形式,在寻常处看到典型的光彩,平凡中看到崇高的精神,历史上有成就的画家,对生活的观察都是极端深刻而细致的。

要想创作有丰富内涵、极具感染力的作品,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去采风写生,写生一个是有目的性的写生,就是想要创作一幅表达某一主题的作品,带着问题去写生,根据当时的条件和创作需要去画速写、慢写或记录色彩。再就是平时就速写本不离手,发现新鲜的事物或典型的形象就记录下来,储备素材,说不定哪天在创作中就能用上。再说,写生本身也是锻炼造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创作是从无到有的创造,绘画艺术的创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内容,二是形式特征。由写生到创作是一种升华,对于一个严肃的画家来说,画好一幅画是需要最顽强的劳动精神和最冷静的全力以赴的思维活动,有人说画画就是玩,我极不赞成这样的观点。通过太容易的“轻便”道路是不可能画出真正好的作品来的,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摄影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就要求绘画特别是写实绘画要具备更高的素质,也就是照相机不能取代的那部分——画家的思想。我在创作当中,中国画、油画还有水粉画都曾尝试过。天时、地理、基因决定民族特性,世界各国各民族都各自创造着自己的文化、艺术、科技和历史。总的来说中西绘画从本质上是殊途同归的,但我们的国画是基于哲理的表现艺术,以意象思维为主;而西画则是基于科学的再现艺术,以逻辑思维为主。因此,中西绘画从观察方法到表现形式都是不一样的,西画强调的是面、色、光和焦点透视,分三大面五调子,色彩的冷暖,而中国画则是注重点、线、色、白和散点透视,主要用线和点组成画面,讲书画同源以书入画,随类赋彩,极富装饰性、象征性。中国画要画一棵树,树枝和树干就画了几条线,树叶也同样用线勾出树叶的外轮廓,人们就知道这是棵树,其实树干的两边和树叶的边缘是没有一条黑线的。再如我们的国粹京剧,戏中人物一出场手里举一马鞭子,实际也不是真的鞭子,但观众就会知道这个人是骑着马,然而若要举一真的马鞭,那观众又定会感到怪异了,这就和我们的国画是一个道理,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走台步,这一行走过程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美、一种艺术之类。同样,一位书画家在宣纸上画一条线和没有绘画功底的人画一条线,那这条线的内涵与韵致是不一样的。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台上的一招一式、宣纸上的一笔一画都是要很讲究的,这就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共性,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不行的。

形式感、程式化是艺术已发展到了高级阶段,没有形式就不是艺术。画山水画,古人根据不同的山石结构和体貌特征,归纳出了披麻皴、斧劈皴、折带皴等等,人物画根据当时人物的形体结构、服饰衣纹等总结出了十八种线描方法,简称十八描。因此,要画好中国画就必须得先师古人,也就是继承,一个是对古画的研读,一个就是临摹,看古人是怎样去表现的。

学习传统的目的是求其发展,深入生活的目的是求其升华,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善于传承、借鉴、勇于创新的人。当然,传承不是重复,借鉴也非生搬硬套,“食古而化”是现代,“食洋而化”才姓“中”,中国画姓“中”是本质,创新发展更不能离开本质,也就是要画好中国画既要坚守本根,又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