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太乙的油画作品,心情一直是爽朗、愉快甚至是亢奋的,因为他在画面中写满了灼热、浓郁、辽阔、乐观的审美情调,有一种让人感觉扑面而来的激情洋溢的气氛和悠远动人的力量。应该说,这种气氛和力量是我们当今时代的审美文化建设所极为需要的。
作品《残虎堡的老赵》向我们展现的是一片似乎有些苍凉贫瘠的北方土地,有远处光秃秃的丘陵、近前黏糊糊的泥堆、散乱的石头、孤寂的草垛,以及画面中间那位穿着旧皮袄从劳作中刚刚站起身来的北方农民…… 可以看出,太乙关注农村的生活、农民的命运,带着深沉的感情走进脚下这片土地。然而他所描绘的农村景象和农民形象,并没有给我们沉重压抑之感,而是有一股强大的暖意阳光一样地从画面中透射出来,弥漫着我们。看那位农民,虽略显疲惫,但他挺直身板向远方张望的自信神态,他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庞上闪耀着的深沉微笑,以及辽阔广远的画面布局和整体上的明亮温暖色调,这一切都昭示了这样的美学题旨:这是一片虽曾历经苦难但也正生长着炽热希望的土地。应当说,该油画所显现出来的这一深沉中闪耀着明朗的审美意趣,在太乙的油画作品中是具有范型意义的。
我们知道,油画媒介最重的是色彩。古典油画的色彩主要是用于再现,现代油画的色彩则凸显了其表现功能。也正是在色彩的运用上,太乙的作品具有了自己的现代性格。我们刚谈过的《残虎堡的老赵》,之所以会让北方荒凉贫瘠的土地显现出生机勃勃希望盈盈的审美效应,就是由于作者在北方原本苍茫的大地景象上选择了以温暖明亮为主的基本色调。在其他作品中,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色彩布局和意味营造。如作品《李家山村之光棍家》,画的是黄土高原上一家农民窑洞院落,按照农村现实的一般印象,既是光棍家,就应该是一幅破旧艰困的灰暗光景。但在这幅画里,整个农家窑洞院落就像铺满了金灿灿的阳光,到处洋溢着一片暖融融的意味,连陈旧的窗户、梁柱、门框、杂物等等,都沉浸在温热和煦的明亮氛围中,这种暖色系颜色的充分运用,使太乙的农村景物画显示出了不同凡俗不落窠臼的审美价值。“李家山村”的系列作品,虽变换视角,各有异趣,显示了太乙观察生活、描画农村的丰富多彩,深入细腻,但其对生活、对世界、对土地倾注着热爱深情的审美意涵和艺术格调是大致相通的。
当然,太乙并不拘泥于只是运用暖色系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热烈憧憬和对大地的一往情深,有时候他也用蓝、绿、灰、黑等冷色系来刻画对象,但表现出来的内涵,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他对生活、对明天的那份火热的情愫。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忙海》。蓝色的海洋、以及或蓝或绿或灰或黑的渔民的衣服、渔网、渔具等,都汇成了一种以冷色为主的基调。但画面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整装待发热火朝天的忙碌气氛,一种期待丰收渴望收获的饱满斗志和昂奋激情。还值得一提的是《倒影》这幅作品。《倒影》画的是几株已经成熟甚至已经干萎成乌黑色的倒挂莲蓬。有意思的是,恰恰是这种乌黑莲蓬,里面却是甜蜜的琼浆。换言之,内行人都知道,唯独有着乌黑行头的莲蓬才是佳品,而如果是新鲜亮丽的外表,则往往奶腥味十足。我不知道太乙这样画是否别有深意,但我以为这种在表面乌黑的里面却包含着最甜美内容的莲蓬,是让人感到分外温暖的。毫无疑问,太乙的作品在冷色调中透露出来的灼热与温情,给人以别样的审美快感。
太乙的油画创作除了在明与暗、冷与暖、动与静等的对峙交错中展现出激情灼灼的审美效应外,还善于在有与无、虚与实、远与近等的布局安排中显示出具有无限韵味的审美空间。这在油画作品中是难能可贵的。我们知道,西方油画传统是偏于写实,所以不太讲究写意层面的虚实关系。中国绘画是写意画,所以更重虚实、有无、远近关系,更讲“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太乙的画作就很有点中国山水画的韵味。当然,西方油画毕竟不同于中国画,着色、敷彩、用笔、结构等各有千秋,但这种在油画创作中自觉吸收中国画审美趣味的意识和做法,是应该肯定的一条路。应该说,力图融合中西画法以开美术新途,是近代以来许多中国画家努力的方向。太乙在这方面虽然还处探索阶段,但其在油画创作中力图追求一种实中有虚、近中有远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 ,一种有限中见无限、象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这是很值得我们为之点赞的,实际上这也是中国美术发展的一大趋势。
要之,太乙的油画作品是我所喜欢的,其温热明亮的色调,浓郁饱满的热情,厚重深沉的意味,辽阔悠远的意境等,都让我感到了极大的审美愉快。我愿意用“激情灼灼,意境悠悠”来概括太乙的油画特色。祝愿他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做得更好。
仪 平 策
(本文作者:仪平策,山东大学教授,审美文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民盟省委原巡视员,省人大常委,省政府现任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