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18年8月18日,由山东艺产宝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主办的“2018首届博艺计划暨艺盘年度提名展”首站巡展在济南市山东省文化馆隆重开幕。首届“博艺计划”面向的是中国艺术界当前非常特殊的一个艺术家群体——美术实践类博士,并采用学术委员会提名,专业艺术批评家策展人、专业艺术机构负责人、资深艺术媒体人联合推荐的方式,邀请近百位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当下最优秀的美术实践类博士,经甄选后最终选择37位艺术家及130余件精品作品参与本届项目。在开幕式前,国内著名美术批评家杨卫、王端廷、于洋、王萌、郑岗,山东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美术馆馆长张望,以及诸多参展艺术家共同参与了“2018博艺计划学术研讨会”。以下是于洋先生的研讨会发言实录。
于洋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美术史博士、艺术学博士后。兼任北京青年艺术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公共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很高兴来到济南参加“2018首届博艺计划暨艺盘年度提名展”的首站开幕式和研讨会,之前我作为策展人身份也组织过青年水墨展览,与很多博艺计划参展艺术家也比较熟悉。刚才王端廷老师谈到2009年在中国美术馆的“天工开悟”展览,是我与舒怡一起策划的,当时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知识分子艺术家”的概念,我也写过一篇文章来讨论这个现象。
这一次由艺盘来组织的博艺计划年度提名展,我觉得非常好,从它的初衷到整个立意,我觉得都超出了以往的博士艺术家的范畴。因为它名字带有“计划”二字,说明它实际上有一个相对系统的想法,所以我想这也是这个展览较独特的地方。
我主要围绕四个词语讲四个方面,第一个就是“身份”。当我们提到博士艺术家或者知识分子艺术家的时候,我们谈论的是什么?这个展览我们刚才参观了一圈,看完之后还是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大体上是一个学院派、中国画的专业展览。艺术家从本科、硕士一直读到博士,至少十几年在学院里接受熏陶和影响,所以他们的作品可能有很多学院的元素在里面,以及师门的风格和个体的探索。
另一方面,特别在今天这个时间点,我们在读的或者已经毕业几年的画家,基本上是以70后和80后为主,相对而言年龄段比较齐整,也基本代表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成长起来的这一批中国青年艺术家。我们现在对青年的定义,联合国是定在45岁,我自己今年也策划一个北京青年美术双年展,年龄是定在45岁以下。国家艺术基金的青年艺术培养项目,现在是定在40岁以下,也就是说1978年以后出生的都算青年艺术家。实际上,我们今天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青年”这个范畴越来越广,特别是从事中国画创作还是相对晚熟,50岁还可以叫青年或中青年。从身份的角度而言,知识分子艺术家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要有反省能力,他有对于自己的手头功夫、自己的风格,是有思考,有反省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从师门的传承而言,刚才看画展的时候留意到,这次展览最多的是艺术研究院的博士,还有央美的、国美的,其他几大美院和大学毕业的博士,有的也仍然在学校里面任教。所以相对而言,我觉得本次展览还是一个学院派艺术家、知识分子艺术家的一个联展,所以它反映出的风格其实上也可凝结性、切片式的反映出当下的青年水墨画家的生态。
第二,从“门类”上来看,因为博艺计划限定在水墨艺术家,我们看到参展作品的风格里面有工笔、有写意,但工笔和写意又都可以再细分二级标题:“学院水墨”,“新工笔”和“新水墨”。“学院水墨”以学院的、相对中正的、经典化的风格为主,也可能也有它程式化的一面。“新工笔”和“新水墨”是有当代性的观念探索,当然它可能也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形成某种程式。当我们如此分类的时候,其实已经突破了以往传统中国画的分科模式。因为大家都从学院里面出来的,都是在人物、山水、花鸟这几个画科的分类里培养起来的。当我们讨论这个分类的时候,实际上已经限定了某种逻辑。
正如在当下语境中,西方油画和中国画一样,都成了“传统艺术”(Traditional art)或者叫“架上艺术”。所以从这点来看,我们再反观中国画或者水墨,确实需要有一个新的语境来定义画科,或者从学院的角度来讲,也应该有这种反省,比如说水墨的边界是什么?它的核心是什么?
在消费文化、现代社会的语境里,特别当面对后现代文化这种去中心化、去精英化的趋向里,中国画或者水墨何为?它还能为整个画坛、为社会做出什么?它的表达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还是能有一套自己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些都是摆在学院艺术家面前的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
第三,是从所谓“人格”的角度,从一个画家自己内心的角度,几乎所有的博士艺术家或者知识分子艺术家都有这样的困惑与思考。因为博士论文写过来至少十万八万字,他们都有过相对系统深入的思考。博士论文确实对于很多实践类艺术家是一个关口,要过这一关,艺术家就要经受某种思维和逻辑训练。经受某种训练之后,博士艺术家的想法可能就和一般意义上的自由艺术家、个体艺术家不太一样。他们思考的深度以及思考点的准确性还是会有所不同。从这点来讲,一个知识分子艺术家特别是有博士学位的中国画家,他可能就有一种“双重人格”,一是因为他本身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社会知识分子,另外在他的人格里又可能会有传统文人的精神气质,这是中国画自身的文化属性所决定的、所天然携带的。
前几年中国美院就曾提出,要培养“画家型学者”,而非我们惯常提到的“学者型画家”。一个研究艺术或者是致力于艺术研究的人,他应该对于艺术的感性和创造有一种非常直接而敏锐的感受。这样的话他才有能力把这种感受谈深。我们常说复合型人才,比如艺术家自己会画又会写,那艺术家的感觉、所体验的深度肯定就不一样,反过来在艺术家的画面上可能也有所不同。当然有人会说,不是艺术家读几本书,他的这个功力就立竿见影地在画面上反映,这样讲就太功利了。从这点来讲,知识分子艺术家或者博士画家可能会代表某种高度。画家型的学者,实际上是在做一种图像研究,这种图像研究不是从文本到文本,而是变成了一种对于文本的更深入的思想化的解读与观照。
古人有个词,常作为勉励君子贤人的训喻,即“晴耕雨读”,一个实践类的艺术家也应该如此,他的思想、践行应该是双管齐下的。事实上,学院教育也可能有它覆盖不到的地方。美院或者大学并不是培养所谓高端人才的地方,因为学校实际上是一个批量培养艺术人才或者说艺术从业者的一个平台。我们总说学院培养不出大师,其实学院本身就不是培养大师的地方,它也没有培养大师的使命。所以回过头来看,博士艺术家身上的危机和他们所担负的使命又更重了。因为一方面他们要对得起“doctor”博士的这么一个最高的学历身份,另一方面他们又要付诸努力,使自己真正具有一种图像研究的能力。所以在这次展览里面,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苗头,很多的画家他们正朝着这种方向努力。
最后回到这个展览的标题,叫“博艺计划”,我想起一个同音词,如果把这个艺术的“艺”换成下棋的那个对弈的“弈”,那么这个“博弈”又意味着什么呢?就变成了刚才几位都讲到实践类博士是一个创举,但这个创举本身也是一个实验,也是一个挑战。换句话说,它也是一场赌注。所以这可能真的是一场博弈。这也是我看了这个画展之后的感受,虽然没有超出想象,但是我觉得还是能够代表目前当下的学院青年艺术家的风格,而且这里边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的画家,以后有走向更高境界的潜质。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美术馆馆长张望致辞
博艺计划出品人、艺盘创始人、国内资深艺术收藏家、山东财经大学艺术金融研究生特约讲师、山东艺产宝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席峰致辞
当代中国艺术评论家、西方美术史研究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系教授、研究生导师王端廷致辞
著名批评家、策展人、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长杨卫致辞
艺术家代表卢晓峰发言
艺术家代表游雯迪发言
开幕式嘉宾与参展艺术家合影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作品欣赏
房静《夏河阳光》 198X109cm 绢本 2008年
靳骐沣 《迷丛-之五》 100×69cm 纸本水墨 2016年
黄红涛 无名山系列 纸本 73x173cm 2018年
李鹏 《宣传部的大学生》 138X68cm 纸本水墨 2015年
卢晓峰《山水训》(第一幅) 146×369cm 纸本水墨 2017年
聂松 《齐物·化》 124x350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刘煜 《秋塘戏水图》 184x184cm 纸本 2014年
亓文平 《春暖花开》 70x138cm 纸本水墨 2017年
王毅 《含烟洗露》 138x69cm 纸本水墨 2018年
沈沁 《生 No.22》 49x180cm 纸本水墨 2014年
董世君 《白莲湖之秋》 56x88cm 纸本工笔 2016年
游雯迪 《墙》 150x100cm 绢本 2018年
张琳《格桑花儿开》绢本 135×115cm 2009年
朱小坤 《距离》之四 139x69cm 纸本水墨 2018年
贺海锋 《一线浮云》 40X160cm 水墨设色 绢本 2018年
聂彦锋 《无上殊胜菩提心》系列一 137X69cm 软卡纸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