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远平淡 清新自然——读仲仲中晓中国画作品


文/周剑明
来源:艺盘      时间:2018-11-22

 一个画家,写天地之气象,传生灵之鼻息,涵人生之幽韵,映时代之精神。一幅幅大自然的生命图景,让人游目骋怀,情随心仪,欣然流连。和仲笑交谈,读他的画作,都有这样的感受,他沉稳,好静思,深知培植之心和涵养之功的重要性,他感悟生活皆在宇宙生命之中,不违天励,师造化而得心源。艺术表现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人的灵性,万物皆如我之情感色彩,自由浪漫,清新洒脱,淡泊宁静之极。

王国维《人间词话》曰:“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真”乃“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绘画之“真”,借物移情,形变情中,在于意象的创造。这是一幅《春光深锁图》,推开一道沉重的大门,靓丽的春光把人带入如诗如梦的灵境。情俱象而生景,景蕴藉而趣灵,情与景互渗交融,灵境渊然而生。而古老深沉的大六与明媚清新的玉兰,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反差,让人如痴如醉,昔庄周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齐白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石涛则曰:“不似之似似之”。
  “淡”是中国画发展到宋元成熟期时,所特别标举的一种审美境界。苏东坡在变诗文的境界时,以奔流的泉水作比,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平淡不是不经意,不用心,而是游刃有余,运斤成风,是艺术功力高超的标志。正如伍蠡甫先生所言“可以说,功力精纯,臻于化境,斧凿痕、纵横习气一扫而光,结果归于淡或平淡,如果只会成缛斗炫,不能深藏若虚,就说不上淡了。”宗白华先生也对淡的境界作了解释,他说:“平淡并不是枯淡,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之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我观《玉兰图》最先拈出的正是“平淡”二字,画面色调古雅和谐,构图清新自然,枝繁叶茂的玉兰花,不染纤尘,充满了平淡的生机,祥和的绚丽,这种平淡是艺术趣味提升的体现。平者,不是平而无物,是平实、平和、是平而不平,是平而实畸;淡者,不是淡而无味,是淡逸、淡雅,淡而实腴,是淡而不淡,淡中含韵。平淡是天然浑成,是无意为文乃佳,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明乎此,可知晋人偏爱谢灵运诗清水出芙蕖;可知后人没有推崇中唐韩猛诗派“二句三年得”之作,反而欣赏他们毫不着力的“声堂坐阶新雨中足,芭蕉叶大栀子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之类的诗句。
  “立志栽培心上地,闲居涵养性中天。”我想仲笑是深谙此理的。他曾告诉我:“绘画首先要立足传统,不断地积累,广泛地吸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得以滋养,然后还要突破传统,主要是在表现题材和表现方式上寻求突破,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寻找和发现不同的美,追求自己理想的东西。
   仲笑,值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