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的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博大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嬗变过程。也就是说,书法是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也因此,自汉字产生至今,书迹存留无数,在这期间可谓名家辈出,各领风骚。
前人遗留下来大量的名碑、名帖,恰似一座宝藏,后学者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书体,以此为自己的方向,再加入自己的学养见解,成为自己的艺术风格。时下书坛追摹“二王”成风,也因此书家之间多有雷同,很难有自己个性化的东西。然而书法家王正通先生却是一个例外,在艺术的道路上他以北碑为艺术方向,其作品雄秀劲利,内蕴风姿厚重、古拙、壮美!
北碑,一般是指北朝碑版文字的统称。它上承汉隶,下启唐楷,是一个过渡性的书体。与隶书相比,北碑则更简洁沉雄,与唐楷比较更丰厚刚健。它又分方笔和圆笔,方笔雄强,圆笔浑穆,圆笔以郑文公为代表,方笔以始平公为代表。“方笔”用顿笔行笔,“圆笔”用提笔,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书法又有阴阳之道,因“方”的粗犷、雄强、大气所以“方”为阳,而以“圆”的柔韧为阴。可见传统的法度、程式既给了书家以美的范例,同时限制着书家个性之表达。明智的书家就会寻找自我、完善自我,再冲破古人窠臼的新过程、新境界,而这种境界才是艺术道路上最难达到的境界。
王正通先生取法《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等碑,其作品给人以雄穆、空灵的艺术表现。在用笔上,虽然先生是以“方”笔为主,但在创作的过程中先生以夯实的笔墨功夫自然灵活的化方为圆、方圆相参,阴阳互补,方折、骨力、线条极富质感与金石之气。字与字之间或独立或连属,皆能随机所适,自然流畅。所书字体以隶书参合行、楷笔意,不同的作品能够以不同的书写感觉而呈现出不同的面目。欣赏先生的作品,有的字字独立,虽无映带连属,但气息贯通,浑然一体。有的作品加大了楷及行的笔意,时出引带之笔,笔势沉雄痛快淋漓,行间气势流畅,偶有夸张之笔以强化对比,但又不失本体风范,视觉上给人以苍劲、雄浑、沉着、痛快之感。在墨色的变化上,先生从不刻意,而是放笔直书,浓淡枯荣,一任自然。整体感觉给人以结字高古,行笔练达、不事雕琢、朴拙醇厚之美。
正如历代书法大师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代书家的崛起。不但要敢于在继承传统之后努力冲破传统,也要勇于不断否定和冲破自我,在新的基础上,完善新的自我。所谓:“魏方亦写,厚难求 ”把字写好容易,写“活”则难。在“不定形中寻形”是王正通先生笔墨的一大特点,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王先生的创作理念是先立意,后无意,在创作的过程中扑捉到信息再逐步完善,随意性,生动、鲜活,使作品在无中求有,在有中求意境,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一直以来艺术形象都是主客观交融同化的审美连续体,因此,它就必须经过作者主观的取舍、剪裁、浓缩、或者夸张,而绝不是简单的模真逼肖。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在笔墨技巧上,强健老硬,严谨沉着,点划雄爽,以墨骨取胜,是先生作品的又一大特点。在书法艺术中,高质量的笔划是必须通过笔和墨的变化才得以体现。所谓:笔能扛鼎,一笔定型,笔生百态,等诸多表现形式,都是墨在运笔中所起到的作用。一幅作品循规蹈矩也好,跌岩多姿也罢,都离不开“笔法墨相”的显现。而墨色又必须随笔迹的变化而出现,这就是笔墨“互为”的关系。有了这种互为的关系,在书写的过程中才能“意到笔到”,一任天机,既有率意生涩的气势又有雅洁宽广的境界,这就是笔无墨不立,墨无笔不显的道理。
朝临暮写三十年,笔耕不缀追前贤。这是对王正通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缀的概括和总结,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先生在向上追求,表情达意。是集大成之后的再创造,而非从技法技巧上接近古人或几可乱真便是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王先生的书法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是在对《张猛龙碑》等深研细究,尽可能准确地掌握其用笔和结字之法。另一方面,先生是在写像此基础上,顺流而下,从当代名家之书法及自己多年经验中汲取养料,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其中也不乏对《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等深刻参悟领会。所谓“帖可以养其气,碑可以强其骨”。而实质上是无论是“帖”还是“碑”,都是有“骨”和“气”在里面的,这个需要进行辩证的理解,而非简单化一。先生能做到方圆兼容,其实是一个丰富艺术含量的过程,也是一个找寻自身风格树立的过程,同时也是抓住了北碑的实质。
用审美学来讲书法、它是立体的、多维的,而力学在书法中的作用等于透视学,先生以平长弧线为基调使转方圆兼备,拙朴雄强近于圆熟,豪迈奔放近于粗野,也因此加强了线条运行间的滞涩沉雄。所呈现的筋、骨、肉、血,体现着书写者的风骨和精神,也涌动着我们传统的情思和灵魂。在对他书法美的欣赏中,我们获得的不仅仅是关于线条形式的审美感受,还有附着于此形式上的活泼精神和生命。他对北碑书艺的追求和至爱,都倾注在他的每一作品中,从那渴笔枯墨、稳中求进、一气灌注的笔墨形象中,我们不但感受到的是他溢出纸面的满腔正能量,还有的是多年的军旅生涯,赋予其作品的那种震撼人心的阳刚大气之美。
这充分说明,先生已经在北碑的创作中除了在个人性情上的契合之外,与他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勤奋与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学养是分不开的,他不但从作品的本身入手,还善于从外围突破,使其笔下的作品狂放宽博厚重。他书法的精粹在于人格力量与生命形态的笔墨呈现,在方圆互补、强弱对比、浓淡变化、疏密相映的氤氲气韵中,呈现出个人的精神和气质。
这用先生自己的话说,在书艺的道路上必须有“于右任先生朝臨石门铭,日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废纸三千不为过”的精神。如今,王先生靠自身的禀赋及在艺术道路上的勤奋,已经为自己赢得了机会和荣誉。我想,以先生现在这么好的基础,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将走得更加自信而高远。王先生以“北碑”为艺术方向,而且还能深入其中,写的形神兼备且能融入自己的一个想法,实属不易。
如今,王先生的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这不仅源于他以北碑为主攻方向,更源于他以及如他一般的人们在为中国书坛上传统碑帖的坚守与坚持所做出的持之以恒。先生用作品中所表达的精神以及自己为北碑艺术所做的努力,这些我们通通的把它归纳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书法艺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展和变化,我们对书法艺术的认识也在逐步的改变和提高,在继承传统笔墨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探索既符合传统笔墨规律也适合自己笔墨发展之路。
中国书法史是一部传承史、创新史。唯共如此,书法艺术才能繁衍绵延而不衰!最后用笔锋遒劲健风骨,翰墨磊落大精神,来对王先生书艺做个总结,我想再恰当不过了。因为这句话,既是王先生书法艺术的笔墨特点,更是他如他一般为中国书艺继承和传扬所做出努力的人们的一个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