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作品是按照平尺收费的,大的作品卖钱更多,就像论斤卖菜一样。艺术作品的价格叫做润格或润例,就是每平尺作品的价格,文人谦称收取买墨润笔的费用,区别于一般俗世商品的买卖。齐白石先生当年的润单曾经装裱后挂在最显眼的位置,以示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同时也避免赖账求情等等。这是国画界的传统,国画的宣纸也是基本按照尺的倍数制作出来的,比如四尺整张,就是长四尺,宽两尺,面积总计八平尺。这样比较便于计算销售。现在一般使用的长度单位是米,这是国际化标准,但国画一直沿用以尺为计算单位。
艺术作品作为商品,有些与普通商品不同的特质。艺术作品最大的卖点是作品富涵的精神,是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和内在体悟,相对一张纸来说,精神的因素比例占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而相对精神来说,作为物质部分的平尺数其实是最不重要的。有些作品很大,不过是稀释了的精神而已,反而空洞乏味。
古人有隐逸之风,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并且内心并没有以大为美的概念,道家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为最大,也是最小,辩证统一。所以古代作品大多精小,以欣赏把玩为主要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艺术家开始追求视觉冲击和经济效应,艺术作品尺寸开始变得越来越大,甚至丈余。早已背离古人艺术创作的初衷。
受故宫博物馆邀请,画院组织艺术家参观了四僧作品展。四僧的作品,我们从早上开馆到晚上关门,足足看了八个小时,每一幅都意味无穷,但是作品大多尺寸很小,甚至不到一平尺。但是看得人很激动,很兴奋。静里乾坤大呀。
顺便说一下,有人经常觉得找艺术家要画,不过是区区一张纸而已,或者还是一小块纸,遭到拒绝真是郁闷不解。岂不知,对于艺术家来说,好的创作犹如心血,自然不能随意抛洒,不好的作品羞于见人,更是万万送不得人的。当然,知己除外。古语有,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如果真能通过作品直入作者内心世界,我说你懂,那种畅快,是十幅作品也不足以表达的喜悦。
唐诗宋词元曲,清朝大部头的小说经典,现当代小而精的微小说,各种文学形式都是非常棒的。但是原本五言诗就可以抒情结束,非要扩充成红楼一样的大部头,就非常辛苦了。画家创作也是一样。当然这样做比喻也不完全恰当。
国画作品从大的题材上分,有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宋朝以后,艺术作品不止在题材或构图上表现创作者的审美情趣,笔墨审美开始被独立出来,成为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的一个兴奋点。孙过庭《书谱》中有言:书法是抽象艺术,是可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也可以如张怀瓘所说,书法可以“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既然一滴水就足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辉,一笔一墨都能体现创作者的情怀,以书法入笔,笔笔力透纸背,抑扬顿挫,转承交替,每一笔都叹为观止,如此,长篇大论是不是稍显冗长了?往往鉴定家,我们前面说到的徐半尺,就是说徐邦达先生在鉴定作品时,只需要打开半尺,看一笔就已定真伪,就是这个原因。那么,既然一笔就能显现情怀,就更不需要大幅作品来渲染了。书法对画画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也是清初四僧之石涛的《一画论》理论的精髓所在。
由此可见,艺术家画的每一笔都是自己内心境界,其实与题材不是很有关系。并不是画佛的人都不喝酒不吃肉不打妄语,画美女的人就内心纯洁美好通情达理。当然不可否认,题材的选择对艺术家的修行还是有影响的。就像一个人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可能是内心喜好的表现,反过来,经常穿什么风格的衣服,也会对他的内心产生影响,这是心理学范畴的内容。画佛的人多少都会接近佛学智慧,但是吃了肉再接着画,高明的鉴赏家都能从中看到晦气。笔墨鉴赏着实很值得研究,饮食修行,气场都会通过笔墨而表现出不同。
现在很多艺术家在画参加国展的画,就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选拔优秀会员的展览,每年这样的展览有数十个之多。艺术家就像参加高考一样紧张,通过几次全国展览提名之后可以获得会员证书。市场上非常认可这个标准,通常会员相对非会员来说,作品价格差异较大。同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通过会员资格前后,价格也会大幅增加。收藏家尤其重视艺术家的各种名头和资历,这是市场导向的。
国展作品尺寸要求横竖不超过两米。为了吸引注意力,充分表现,所有的参展作品都用足了这个尺寸,于是市场上每年都涌现出大批比较巨幅的作品。大家画大而空洞的画,没有意义,反而紧张到没有时间读书。不读书,精神世界愈发虚无,于是更加不知所言,形成恶性循环,现状堪忧。也许以后展览政策会有调整。
经济界有个裙摆理论,指的是经济的繁荣程度和女性的裙摆长度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经济越是不发达,姑娘们的裙子就会越长。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连年向好,只是艺术品消费投资的受众和结构正处在调整阶段,故而市场呈现观望和结构性变化。表现在艺术家日常,就是艺术家追随市场调整了作品的大小尺寸。市场不好,为了能够提升成交金额,艺术作品的尺寸是越来越大。
当年,刘文西老先生呼吁过,希望大家不要画那么大的作品,如果诗歌能表达,就不要写成巨制。希望画家能多多创作精品,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吴悦石先生对大画小画的理解更是上升到了学术教学高度,据说是艺术传承的不传之秘,现在的教学系统里,大部分老师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要么就是不懂。吴老师讲,学生画画的时候,应该先画册页大类似的小画,培养把握基本技巧的能力,也让学生练习守心安静,调和气息,做慢工。清朝翁同龢有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或如佛语所说之戒定慧。画小画的时候,因为尺幅短小,必定要气定神闲,凝神运气,才能把握得当而不逾出,充分体会诗书涵养的境界。小画限于尺幅,线条未免拘束,画画的人和欣赏画的人都有体会。这样下去就很难再有画大画的气势,心理过于拘谨。所以,小画画好之后,老师就拿大纸来教大家画大画,比如四尺整张。让笔墨能舞动起来,动静结合。还有的艺术家画山水画得有点累了,紧了,就画一画写意花鸟画,心理身体都是调整。大画画到一定时候,线条的把握、构图的比例侧重等已经得心应手就要再作调整,因为再画下去就会画野了,放得太开了,气势太足不加收敛,就失去了文人气和趣味性,有点俗人撒泼的味道了。就赶紧回来画小画。小画养心,大画养气势。由大画到小画,小画也不会太小气,由小画而画大画,大画就不会太粗糙。放而不野,收而不拘,收放之间,意到神聚,如此反复练习,最后收放自如,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我们看宋朝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一米乘两米多的大尺幅,极有气势,但是又让人感觉到扑面而来的静气、文人气和书卷气。景致丰润秀逸,意境幽深。当然,各个时代的规矩审美都是不同的,何种程度谓之收,何种程度谓之放,是当代普遍价值观的体现。艺术家符号化的引导和融合,会加强时代的明确化和普遍化。
正是因为有上述的长期磨练,加之人格修养,阅历叠加,吴悦石老师的作品拿捏得恰如其份,品味出众。这个度,正是艺术家一生都在把握的事情。儒雅避过酸腐,豪放又不失文气,干湿浓淡的穿插,疏密融合的把握,笔墨老道,吴老师的作品真是令我惊叹,常常是一看就是一两个点。如痴如醉。非常过瘾的享受。吴老师大多作品都是小尺幅,笔墨古意十足,整体气息偏又适合当代人的审美,笔墨当随时代,大概如此境界了。
我们这里索性多聊聊吴老。初见吴老师,对襟的灰色棉麻中山装,加黑色绵绸休闲裤,一副金边眼镜。坐而不语,文人静气逼人。前辈自是温和,但始终感觉到气场强大,有个当红网络名词叫不明觉厉,很能说明那种感受。感觉像是走近一座大山。这种博大,非常微妙。
吴先生现任国家国史馆特约研究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美中收藏家协会顾问,中美文物交流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画坛领军人物。亲自带班,创建中国画院吴悦石工作室,为艺术界培养后继人才。
吴老师艺术之路顺风顺水,早年师承王铸九先生,是齐白石先生的再传弟子。对大写意花鸟画的传承是首当其冲的。区别有白石老人的朴拙可爱,王铸九先生则更润更放更凌厉,吴悦石先生的特点,我觉得是更文人气。吴先生的山水更接古气,豪放而满纸文静,笔墨雄强凌厉而又内敛不逾,构图险绝而毫无突兀之感,气息自然而浪漫。蓦然进入: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古诗意境中,与古人交流甚欢。与宋元合拍,而更有唐诗的潇洒恣意,当代笔墨,却写出古道热肠。逸笔草草之下,已是春意盎然。人物造型古拙可爱,英雄钟馗摘梅自赏,颜色选用眼神动作都是生机烂漫。国画家说墨分五色,当然不止五色了。吴先生对画面的晕染,尤其是灰色、灰黑色的层叠推进,手法几乎出神入化。有时候看到入迷处,很想进入他描写的山水,体会他的情怀,很想能有机会与他画中的人物对话,看他的情趣好玩。这些作品,尺寸都不大。看后余味无穷,真的让人感动。他的笔下,山石犹如刀刻出来的,笔笔铿锵有力,明明如山厚重,偏偏又感觉到似水的温和。我只能描述的这里,其余内容,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了。
吴老师也有很多对景写生的作品,生活趣味充盈。画面看似安静,实是波涛汹涌过后海平面的平和,魅力迷人。大有世事洞明的学问,和收放自在把握的自信。因为自信因为强大,索性安静。无人争大,自然强大。是这样的感觉吧。
再说《溪山行旅图》,周正,严肃,没有表情和立场的安静,而吴先生的作品却在每个细节上每一次笔与纸的交汇处,迸发出一种大气。这是个人修炼,也许也是时代对笔墨的推进。
再说一下精神领域的式微现象。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物质生活空前富裕,精神领域相对较显空虚。艺术创作作为文化前沿标杆,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坚持或变革上,争议是比较多而且尖锐的。也正是因为传承已经出现问题,这种呼吁才显得更加重要,如今积重难返,改变的脚步似乎显得有些无能为力。随着经济实力的加强,我国人在世界舞台上已经越来越凸显了国际自信心,其中很重要一部分,就是我们对自己本土文化的自信,这是物质反过来对精神层面的正向影响。这一现象,将加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国家也在逐渐号召学校、传媒系统、各种文化组织加强传统文化活动。以这样的速度前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走在国外的土地上的国人,会很骄傲地跟大家分享,凡是我国的传统思想,都是最棒的。主席阅兵,包括《战狼二》在这个节点上开演的空前震撼,我都觉得是扬眉吐气,并提升自信的端倪。
水墨是我国自主的文化道路,是基于我们的象形文字和书法而发展起来的,不是舶来的西方的发达国家的东西,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独有贡献,我们应该在这一领域拥有绝对的自信,同时坚实发奋,将传统继承发扬下去。处在我国由强国向大国转变的历史时期,处在习主席提出的伟大复兴的重要关头,我认为,文艺作为文化的标杆,一定要充实再充实。唯有文化夯实,才是真正的复兴。
有了精神领域的丰富,才谈得上大小尺寸的问题。这是首要矛盾。
好像聊得有点远了。
曾经观摩一位德国科学家的演讲,他用幻灯片在给四五十个十岁出头的孩子们做一个学术讲座。当时他跪在地上,跪在幻灯机旁边,用浅显的语言,把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款款剖析出来,让所有初次听闻该理论的孩子们都能恍然大悟。这是一种大智慧。在绘画界,也一样。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短小精悍,戛然而止,余味无穷。岂不是更好?